自从前600年开始,希腊人把这一地区叫做“波斯”。这个名称来自于波斯的一个地区帕斯(Pars)。直到1935年,欧洲人一直使用波斯来称呼这个地区和位于这一地区的国家。而波斯人则从萨珊王朝开始称呼自己的国家为“伊朗”,意为“雅利安人的家园”。
1935年,波斯国王礼萨·汗宣布国际上该国应被称作“伊朗”。但波斯一词在这之后还有人使用。
在中文裏,“波斯”被用于描述1935年之前的事,或该民族从古就有的事物,如波斯语和波斯地毯。现代政治、经济等事物则用“伊朗”一词。
塞魯士二世圖
塞魯士二世圖
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創建者為阿契美尼斯﹔當時整個波斯地區還是在米底王國的統治之下。阿契美尼斯死後﹐他的兒子泰斯帕斯繼任王位﹐並在米底王國賽西亞時期帶領阿契美尼德脫離米底王國的統治。泰斯帕斯死後將土地分給他的兩個兒子:塞魯士一世和阿里亞拉姆尼斯。他們死後將王位分別傳給他們的兒子:岡比西斯一世和阿爾沙米斯)。公元前559年﹐塞魯士二世繼承岡比西斯一世的王位﹐並在其後承襲了亞薛米斯的王位﹐重新聯合阿契美尼德王國。
塞魯士二世隨後開始擴張領土。他首先公開反叛米底王國﹐並在公元前550年將其徹底消滅。其後﹐他與巴比倫結盟﹐以確保王國的後方不會受威脅﹔然後再起兵西進里底亞﹐並於公元前547年在薩迪斯(里底亞的國都)將其征服。消滅里底亞後﹐塞魯士二世乘著巴比倫國內政局不穩之時揮軍向其進攻。公元前539年﹐巴比倫城陷落﹐塞魯士二世入城﹐並握住巴比倫守護神馬爾杜克塑像的手﹐以表示願意以巴比倫人的身份來統治這個地方。自此﹐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勢力擴至埃及邊界。塞魯士二世死後﹐其子岡比西斯二世繼任王位。他對埃及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﹐攻破其國都孟菲斯﹐更將法老擄至蘇薩。其後﹐他又對迦太基﹑阿蒙及努比亞發動征戰﹐但最終卻無功而返。公元前522年﹐阿契美尼德王國內部發生叛亂﹐岡比西斯二世急忙班師回朝﹐卻死在途中。其王族將領大流士一世續率兵回國﹐並成功平定叛亂﹐更最後獲得王位。
大流士一世為阿爾沙米斯的孫兒。他奪得王位後對內採取了嚴厲的措施以穩定政局。對外他則積極推行擴張。他成功把印度次大陸的北部大片地區納入疆土。其後﹐他又揮軍至亞細亞與希臘之間的赫勒斯滂海峽。公元前492年﹐大流士一世派其女婿馬多尼奧斯進攻色雷斯和馬其頓﹐但於公元前490年在入侵希臘時的馬拉松戰役中失利。
大流士一世於公元前486年去世。他的兒子薛西斯一世接續作王﹐並於公元前485年成功鎮壓在埃及發生的一場叛亂。其後﹐他對希臘發出多次進攻﹔最初獲勝﹐佔領希臘北部地區。但在之後的幾場戰役中均失利﹐馬多尼奧斯更於普拉提亞一役中戰死。自此﹐薛西斯一世將集中力轉移在宮廷生活﹐最後更於公元前465年被謀殺。
[编辑] 王國的末落
接續薛西斯一世的分別是阿達薛西一世﹑薛西斯二世和大流士二世。其中﹐薛西斯二世執政只有45天﹐最終因喝酒過多被宮裡的一個妃嬪之子殺死。在他們之後接任的是阿達薛西二世。他成功策動雅典和斯巴達的戰爭﹐更最終簽署了《國王和約》﹐從而得以插手希臘的事務。公元前401年﹐小塞魯士從小亞細亞起兵叛亂﹐率10,000希臘雇傭兵東進位爭奪王位﹐被阿達薛西二世所敗﹔但他所僱的希臘雇傭兵卻成功退卻回希臘本土。
此後的幾年間﹐阿契美尼德王國本土發生了多次的叛亂﹔雖然最終都獲平定﹐但卻大大動搖了王國本身的基礎。公元前359年﹐阿達薛西三世登基。由於他拒絕幫助雅典對抗北面的馬其頓﹐與雅典鬧翻。馬其頓其後統一全希臘﹐更於公元前330年在亞歷山大大帝的領導下攻入波斯波利斯。同年﹐阿契美尼德末代國王大流士三世被部下所殺﹐阿契美尼德王國正式滅亡。
[编辑] 文化